1、峰前延
峰前延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造成峰前延的主要有以下5个原因,我们可依次逐一排查:
1)样品过载
降低进样浓度,看峰形是否有所改善。一般认为峰高在100mAU左右比较合适,不至于因过载影响峰形。
2) 溶解样品溶剂与流动相不匹配
由于样品溶剂与流动相匹配性不好,导致进样过程中样品分子在进入色谱柱进行正式的色谱保留行为前,样品溶剂对样品分子的浓度分布造成了扰动,虽然这种扰动持续的时间短,但由于此时样品浓度很大,因此即使轻微的扰动仍可对样品分子在色谱柱内的浓度分布造成极大的影响。
具体机理是:正常的峰形应该是样品在色谱柱上均匀的前移的情况下得到的,浓度分布在整个通过色谱柱柱床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呈正态分布。样品溶液进样后到达色谱柱时间很短,应还未被流动相充分稀释,洗脱能力更强的样品溶剂的局部存在,将使部分样品被洗脱的速度加快,导致峰前延。
解决办法:是用流动相溶解样品。
但是,往往很多情况无法用流动相溶解样品怎么办?比如:
1、药典或国标等权威部门制定的方法不能随意改变,更换样品溶剂通常认为是对方法的改变。
2、中药、中成药、指纹图谱等的分析,成分复杂,峰太多,需要走梯度才能分开,初始流动相通常有机相比例都很低,而样品的前处理往往有机溶剂比例较高,容易出现溶剂效应。
3、稳定性或溶解性的原因,一些样品在流动相中不稳定,无法选择用流动相溶解样品。
此时,可以选择“溶剂效应消除器产品“(小配件,大作用)
关于溶剂效应消除器是如何解决溶剂效应难题,可扫码获取,在这里不做过多赘述。
《液相色谱溶剂效应原理和应用剖析2023Ver》
3)增加流动相中缓冲盐的浓度
增加缓冲盐浓度可以增大流动相中的离子强度,减少因静电的作用(有可能存在于样品分子之间、也有可能存在于样品分子与填料表面之间)引起的前拖。
4)流动相中加入适量的四氢呋喃
往流动相中加入少量的四氢呋喃有时可以改善峰形、增大分离度,很多色谱工作者都知道和使用,但其机理似乎少人提及。通常所加入的量在5%以内即可,需要的时候可以加入更大的量.
5)升高柱温的温度
升温有助于增加流动相传质速率,减少因静电作用引起的前拖,但温度不宜太高,温度太高容易损伤色谱柱,特别是含有离子对试剂的时候,最好不要超过40度。
2、峰拖尾
常见的3种拖尾情况:
次级保留引起峰拖尾的机理解析:
反相色谱中,通常非极性和弱极性的化合物能获得良好的峰形,而带有-COOH、-NH2、-NHR、-NR2等极性基团的化合物则比较容易产生拖尾,原因是硅胶表面残留硅羟基对极性和碱性样品分子产生次级保留效应。
反相填料表面有残余的硅羟基,具有一定的酸性,其pKa约为4.5~4.7。根据电离规律,流动相的pH-pKa>2即pH>6.7时,99%以上的硅羟基应该是呈离子状态的,即Si-O- ,而pKa-pH>2即pH<2.5时,酸性环境抑制了硅羟基的电离,99%以上的硅羟基应该是呈分子状态的,即Si-OH,但其极性仍然存在,即Si-Oδ-Hδ+。Si-Oδ-Hδ+和-Si-O-对于极性化合物之间的作用力则是一种极性的静电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比范德华力要强得多。
同时,因为硅胶表面键合了C18长链,由于空间位阻作用,样品分子中能接触到残余硅羟基的机会不多,只有少部分的分子才能与残余硅羟基产生强的静电作用而被推迟洗脱出来,产生后拖。拖尾严重的程度与样品分子极性大小和残余硅羟基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图是填料表面的示意图,完全硅羟化的硅胶表面硅羟基浓度为8µmol/m2,由于空间位阻的作用,通常与C18硅烷基发生反应的仅达2~3.5µmol/m2,需要再用小分子的硅烷跟硅羟基反应,如图中的三甲基氯硅烷,使硅羟基中的氢变成了三甲基硅烷的一个惰性基团。三甲基硅烷还是比氢原子大得多,还是不能将所有的残余硅羟基的活性封闭掉。
相同的样品在不同品牌的柱子上产生拖尾的严重性不同,从填料合成的角度而言就是键合密度是否高、封尾是否彻底,高密键合和彻底的封尾能显著减少这种机会,获得良好的峰形。
解决方案:
1、先检查样品是否过载
由于样品过载引起的峰形后拖不能通过改变色谱条件消除。如果发现过载,需降低进样量(包括进样体积或浓度),进样量越小,峰形越好,例子如头孢尼西钠的测定:
2) 调节流动相pH
将流动相的pH调至比弱酸pKa小2以上,比弱碱pKa大2以上,可有效抑制易离子化待测物的电离,从而取得良好峰形。例子如二甲基苯氧乙酸的测定:
碱性化合物中,甲胺的pKa为10.64,那么在pH< 8.64的时候它是完全呈离子态的, 那么pH在2.5~8.64时,特别是pH6.7~8.64时,此时甲胺和硅羟基均以离子状态-NH3+和Si-O-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静电作用导致后拖,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碱性化合物在pH 7.0的条件下容易产生拖尾的原因。
而很多色谱柱生产商也因此以阿米替林(含-N(CH3)2,碱性比-NH2强)在pH 7.0的条件下来评价和比较不同色谱柱之间的优劣,该条件下的阿米替林的峰形越好说明封尾越好。而在pH<2.5的条件下,也仍然后拖,是因为-NH3+足够强,即使硅羟基以分子状态存在也仍能够与Si-Oδ-Hδ+中氧原子产生吸引作用,导致峰形拖尾。当pH>12.64,大于pKa2以上时,甲胺完全以分子状态形式存在,不会引起拖尾。
3)增加缓冲盐或增大缓冲盐的浓度:
流动相中加入缓冲盐,增强了流动相的离子强度,在-NH3+等极性基团和硅羟基Si-O-之间存在着许多离子的干扰,减少了样品分子与硅羟基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有助于削弱极性基团与硅羟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峰形。这种适合于碱性较弱(如氨基的N原子与强吸电子基相连),或碱性很强,但在刚性结构中,比较难以接近被C18长链和封尾试剂覆盖的硅羟基.
4)加入三乙胺、四丁基硫酸氢铵或辛烷磺酸钠等
拖尾的产生是因为-NH2、-NHR、-NR2与硅羟基发生静电作用引起的,那么阻碍它们之间静电作用的途径,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占据硅羟基这个作用位点,另一种是占据-NH2、-NHR、-NR2这个作用位点。
在流动相中加入三乙胺,能显著的改善峰形,消除拖尾,其作用是屏蔽硅羟基。三乙胺的pKa为11.09,在pH<11.09-2=9.09的条件下是以离子状态N+H(CH2CH3)3的形式存在的,因此pH在2.5~8.64 硅羟基呈Si-O-离子态的情况下,N+H(CH2CH3)3容易与Si-O-形成相对较强的静电吸引力。
加入三乙胺改善峰形的时候,有两点需要注意:
1)三乙胺的碱性很强,加入三乙胺后流动相的pH可能超出色谱柱的使用范围,对色谱柱造成损伤。pH的改变也会导致出峰时间的显著变化,可能引起的其它问题,建议流动相中加入三乙胺后回调至未加入前的pH值。通常即使pH回调过后,由于三乙胺成为了固定相的一部分,保留时间也有较大变化;
2)三乙胺在210nm处有比较强的吸收,如果液相方法中检测波长在210nm以下测定时需要谨慎使用。
四烷基季铵盐(如四丁基硫酸氢铵、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等)在水中电离后,也形成了类似N+H(CH2CH3)3的结构N+(CH2CH2CH2CH3)4 ,这种结构也能有效的与Si-O-产生较强的静电作用,阻止氨基与硅羟基的接触,改善峰形。而且它还有一个不同于三乙胺的显著特点是,它在低波长范围的吸收比三乙胺弱。
流动相中加入辛烷磺酸钠等烷基磺酸盐离子对试剂也能很好的改善峰形,其作用机理与三乙胺和四丁基硫酸氢铵颇为不同,是通过与样品分子的作用来阻止样品分子与硅羟基的作用来改善峰形。
3.其它峰形问题:裂峰
裂峰可能形成的原因:
1. 色谱柱方面问题:
填料塌陷或损坏(外力导致)
填料表面被污染、吸附
色谱柱入口端筛板堵塞
反冲色谱柱
柱头污染和柱头塌陷都会造成裂峰,最常见的原因是筛板上颗粒物堵塞样品进入色谱柱不均一,只需反冲色谱柱将颗粒物除掉就可解决。
2. 液相方法方面问题:
流动相pH选择不合适
由于离子型化合物自身存在解离平衡,因此当流动相的pH值选择不当时,可能会处于在离子态和分子态形态共存的情况,这时会导致裂峰或其他峰形问题。建议流动相pH设定为分析对象pKa±2以上范围
溶剂效应(特别是离子对试剂方法)
样品溶剂和流动相差别较大的时候可能发生裂峰现象,特别是流动相中含有离子对试剂的情况。用含离子对试剂的流动相溶解样品,或使用溶剂效应消除器。